好鄰居陶冶:對未來零售的五點基本判斷
文章分類:行業資訊 發布時間2016-01-08 原文鏈接:億邦動力 閱讀(33)
判斷一:進入后工業化時代,消費將以體驗性為主“
在工業化過程中,我們買的主要是功能性商品,家里沒有電視買一個,沒有手機買個手機。但經過工業化到后工業化就以體驗性為主體了,這時候你家里不缺電視了,但聽說小米出了一款電視,就想換一個。我已經有很多西服了,但正好今天看著西服特別喜歡,就買了。這已經非功能性了,買的是體驗。
功能品滿足的典型需求,對應的是體驗性商品或者品牌性商品,比如說無印良品,你就喜歡這個調子,跟價格無關。
五年左右,體驗性購物就會超過功能性體驗,占比翻過來?!?br /> 判斷二:在解決體驗性上,電商并不具備優勢
“電商的第一個價值是解決了跨時空買商品問題,解決的是貨物流動本身,就是我在西藏也能第一時間買到北京的商品。不管你上不上班,一天24小時都可以買東西,提供了跨時空便利。第二個價值是,通過信息透明,把一些功能性商品的價格打下來了。
上面這兩個價值針對功能性商品,優勢更突出,但在體驗性商品上優勢不突出。因為體驗性商品,提供的不是功能是感受。
感受我認為是全渠道的,有的商品可能在網上更好,有的商品可能在線下更好,不一定。比如皇太極去掉這個牌子,放到街上,和任何一個煎餅攤比都沒人選它,但是它在網上建立品牌了。
電商不是完全不能承載體驗,但是電商的體驗是一種細分,不是一種絕對,不是壟斷性的。
凡客就是個體驗性商品,包括錘子也是。
在互聯網上體驗很難建立起來,建立不起來就達不到議價。人是一個動物,人的感官是全方位,而屏幕只是一個視覺,未來也許有一天能夠傳遞質感了,摸著屏幕能摸出什么感覺,那當然可以了,那是未來,咱們今天討論這問題有點早?!?br /> 判斷三:O2O是傳統業務的信息化和聯網化
“O2O其實是個偽命題,所謂的Online To Offline,涵蓋一切,它就很難變成一種所謂的商業模型,它只是一種現象,就是線上線下融合。
在我們看來O2O是一種傳統業務的信息化和聯網化。以前我們必須到店才能解決,現在不用到店情況下也能夠解決一部分。比如在好鄰居的微信公眾號就可以購買,送貨上門。”
判斷四:目前到家服務所解決的,依然是功能性購物為主
“家里沒大米了,買袋大米,是超市性的購物。我認為現在京東和永輝的合作不一定是O2O,并不是我們傳統業務的信息化和在線化,它還是在賣貨,賣功能性商品。
在德國,阿爾迪是最大的折扣店,它的價格可能只有麥德龍的40%-60%,大概賣1000個單品,就開在靠近社區,比便利店面積大一些,大概500-800平米,賣的全是功能性商品,像德國人喜歡喝的啤酒、面包、熟食、巧克力、糖這些。純粹的功能性商品它就能夠做到量很大,非常低的價格。并且直接對接工廠,去掉中間渠道,做自有品牌。
德國另外一家Rewe超市,是一個體驗性超市,它價格可能是阿爾迪的一倍,但同樣也很多人去。Rewe里面就是場景更舒服,東西更多,開的地方更繁華。
這兩個模式未來都會存在。但從總體趨勢來看,在工業化結束了以后,未來肯定是功能性購物要下降,體驗性購物會上升。體驗性購物一個重要標志是服務,而服務是收費買時間。反過來說,我認為中國的到家業務在你不能收錢的情況下,就談不上成立。
我認為服務是要收費的,不收費的服務那不叫服務,這是一個重要判斷。只要是功能性購物,一定會價格敏感。快餐便當是吃的東西,它本來是天然就有體驗性的,但是現在這幾個平臺,不管是餓了么還是百度糯米、美團,全是便宜,他們已經把一個體驗性商品變成功能性商品了,那么未來誰做體驗性商品呢,誰做好商品?吃飽不就完了嗎。方向不對?!?br /> 判斷五:在滿足體驗性上,便利店具有長期價值
“便利店是一個小行業,但又是一個大行業,因為沒有哪一個行業的顧客頻次能趕上便利店,一個都沒有。在中國平均一兩天要去一次,像臺灣、日本每個人每天要去一次。全日本3000個人一個店,每個店的客流一天大約在1200-1500,這是指全人口,含小孩、老人。
第二,便利店首先是哪兒都能開,哪兒都能去。小學生到老人,都會去便利店,這是覆蓋面。
便利店解決的是什么問題?其實很簡單,我們叫做及時需求。其實人的需求很多種,但是及時需求只是其中一種場景。換句話說,我餓了,我渴了,我就想買一點東西吃,僅此而已,這就是便利店滿足的功能。
便利店賣東西根本不是在賣商品,是在賣需求和滿足,這種滿足是體驗性的,它是提供服務的。便利店每個店的庫存就這么大,總共兩三萬塊錢的庫存全賣掉了也沒多少錢,所以靠的是服務,有議價,這是便利店的特點。”
原文來自:億邦動力